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一名医学生到医生的成长之路(十二)之医述•生命的价值

时间:2022-07-28 10:35 来源:湖北省 作者: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冯小洁 通讯员:邱枫

       赵爷爷76岁了,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来呼吸内科住院,第一次见赵爷爷,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慈祥、可爱的小老头。那一头短簇簇,硬刷刷的白头发,仿佛能够看出沧桑。满头白发下,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脸上皱纹堆叠,他的颧骨特别高,使得黧黑的两颊深陷进去。两只眼睛有些许浑浊,但仍然能使人感觉到他两只深陷的眼睛里发出的深邃明亮的光,那束光是不轻易让别人看见,却又能深深感受到的。

       我跟着老师一起去询问病情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他在和旁边的大爷聊天,仿佛这次生病的不是他。老师说他是老病号了,经常在她这里住院,早上去查房的时候还没走到他的病房就能听到他和别的病人聊天的声音。当我们走进病房还会热情的跟我们打招呼说到“杨医生来了啊!我今天感觉比昨天好多了。”

       病魔为什么总是喜欢先找上好人,赵爷爷不仅患有Copd,还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天大把大把的药,但似乎这些磨难也没有使赵爷爷消沉。赵爷爷的老伴前几年因为脑出血离世,只有一个大儿子和一个小女儿,每次入院都要瞒着两个孩子。老师也好多次告诉他最好是把孩子叫过来,也可以少受点累啊。他却觉得孩子们自己的工作也辛苦,尽量还是不麻烦孩子。嗨,真是个倔强的老头!




       一个人从早上打针到中午,看着别人的家属都过来送饭,我问赵爷爷“爷爷您中午要怎么吃饭啊?有餐车上来,可以直接买饭,就不用下去那么麻烦了,”爷爷笑着面对我说“哈哈哈,我不打针的时候还去汉城那边转几圈,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跑步,现在跑不动了,每天走几千步锻炼锻炼。”

 面对这么开朗的爷爷,我一瞬间也被他的乐观打动了,那一刻我在想,以后我绝对不要我的爸妈这么辛苦,一定要陪在父母的身边,在父母老了之后有所依靠。

      几天后在大厅,看见赵爷爷在来回走,我和他打了个招呼,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问到: “上班了?”

    “是啊,上班了,”我应声答道。

      接着赵爷爷就不约而同的跟着我一起去了科室。一边走还一边告诉我说给我们准备了家乡特产。顺带夸赞了我老师一番。

“老爹,你今天可以出院了,回去之后可不能再折腾自己身体了,你下次要是再来住院的话,我可就不管你了。”老师跟赵爷爷开玩笑的说到。我和其他病人在旁边哈哈的笑着。

  治病的医生只能称为“匠”,救人的医生才能称为“师”。所以我老师可以被尊称为“有工匠精神的医师”。有好多病人来了之后都是点名说要住杨医生那,这并不是因为老师有主任那般精湛的医术,而是因为她对待每一位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她会告诉患者除了疾病用药以外,还有像大人管教小孩子一样“批评教育”病人,让他们戒烟戒酒,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甚至看见桌子上有影响病情的东西都要直接拿走。这种玩笑式的“教育”反而不会让患者觉得是在对他不礼貌。

 这是我和赵爷爷在医院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在打随访的时候问到赵爷爷的身体状况,他爽朗的声音告诉我说“身体好的很啊,药我再按时喝,感谢杨医生还惦记着我啊”。其实做医生可以很开心的,医院这个大家庭可能会让每个医生有很大的压力,但也会有关爱、感动。



 

 现在医院不能只注重看病,而忘掉了人文,有时候人文关怀和用药是一样的效果,我们要与患者感同身受,能体会到他的无助,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让他感觉到现在不是在冷冰冰的医院,而是在另一个大家庭里面。医生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会产生心与心的联结。医生能够走进患者的世界,患者也能够多了解医生,通过医患双方换位思考,能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及效果。

       杂志《叙事医学》的创刊号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疾病最严重的结局是死亡,但如果患者看透了死亡,就不觉得痛苦。疾病带来的痛苦主要是疼痛和悲情,是心理上的主观感觉,可能有的病人看好了病,心理上仍然感受痛苦,但有的病虽然看不好,慢慢解除了病人的恐惧恐慌,反倒不那么痛苦了。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