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张雁灵:人文精神让医学变得有温度

时间:2016-02-15 11:58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admin 通讯员: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文化墙

好医生标准是什么

在中国医师协会的走廊上,悬挂了十位古代医学大家和十位近现代医学大家的画像,在他们身上无一不充满了人文精神,无一不是“大医精诚”的典范。曾经一个记者问我,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一是他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二是他必须热爱自己的患者;三是他必须热爱自己专业的疾病;四是他必须善于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我认为,不懂人文的医生不是一位合格的医生。

医学人文的核心是什么

我认为,医学人文的核心是在医疗活动中贯彻于实践活动始终重视患者、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一种文化。人文素质不是天生造就的,要靠后天教育养成。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最终体现是实践,拥有人文知识不等于拥有人文素质。知识是外在的东西,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质。素质是渗透在骨髓里的东西,是人们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这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体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体会、内化才能形成。所以,看一位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高低,不是看他懂多少人文知识,而是看他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体现多少人文精神。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人文素质就要体现对患者的真诚、关爱和尊重。脱离了这一基本点,你学到的人文知识再多,也不能说明你的人文素质有多高。

医学人文建设应注重内涵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部分医院管理者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医院规模的扩大,对患者就医的个性需求满足于一般化,缺乏个体化和高标准。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只停留在避免纠纷,缓和矛盾的层面,没有从人性化服务的高度去改善医疗服务。在对医院内部的管理上,对有形的东西看得多,对无形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眼下的东西看得多,对职工队伍的长远建设重视不够,对年轻医务人员的未来发展、职业规划关心得不够。追根溯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对人文医学宗旨的背离。这种情况导致医学本来应有的生命温度变得冷漠,使得本应充满爱和同情的医院失去了温暖,患者对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以质疑取代了信任。

医务人员是医学人文实践的主体

医学人文建设要搞好的关键在于各级重视,主体是医务人员。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医学人文建设就无从谈起。医院工作千条万条,调动和依靠全体人员努力向上是第一条。对患者的服务靠谁?事业的发展靠谁?靠职工,靠医务人员。如何让职工“使出浑身解数去工作,又能乐在其中”?讲人文管理,一是对患者服务中的人文管理,二是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管理。在强调关爱患者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在医院内部管理中一定要注重以员工为本,对职工要实施人文管理。医务人员是在情感、尊严方面有更高需求的知识型员工,作为医院领导,要千方百计为他们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鼓励他们勤奋上进,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幸福感。只有医务人员得到了医院领导的真诚关爱,他们才会更好地去关爱患者,这是一条永恒的公式。

医学人文建设需要制度保证和规范运行

现在一些单位的工作中有一种偏向,就是把人文建设、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表面形式上,忽视了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其关键就在于缺乏对人文管理理念的真正理解和领会。制度就是理念的体现,是一种价值追求的体现。一个单位有了好的工作制度,有了好的规矩,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职工的做事习惯、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中国医学人文发展状况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文医学不能“为学术而学术”,就像现代医学发展不能“为医学而医学”一样。人文医学要求医学从实验室走出来,走进临床;人文医学要从图书馆、会议室走出来,走进医院、走进医务人员、走进患者。

(来源: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作者:张雁灵)原标题:张雁灵浅谈医学人文建设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