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重症C位之路上的孤勇者

时间:2022-07-11 16:11 来源:青海省 作者:马兴 通讯员:马兴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耳畔伴随着抗癌女孩唐恬作词的歌,手机里刷着疫情最新数据信息,思绪点点涟漪仿佛回到了3年前。是的,疫情起自2019年末,全世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考验。面对肆虐的疫情,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个群体广受关注,他们就是始终深入人类与疫魔交锋最为激烈“战区”的重症医学。抗疫让神秘的“重症医学”走向前台。

1958 年世界首个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立医院成立至今,2020年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专业首次出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中。作为全国首批重症医学专业住培医师中的一员,我们四位学员特别荣幸和自豪。

我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844月,是青藏高原地区最早成熟开展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临床专科。是集科、教、研为一体的综合专科。走进科室主体A区和C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张周围布满无创/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无创血压检测、吸痰器、支气管镜、亚低温治疗仪、血流动力学检测等专业仪器的重症床位。是的,就是这些高精尖的仪器在精湛医术和优良医德的引导下与死神进行最后一搏。

在入科教育的第一天,基地教学秘书何宗钊副主任医师带领我们熟悉科室,他说: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重症医学专业涉及病种繁多,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靠对临床表现的准确判断和鉴别,这就需要重症医学科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重症医学科进行住培的住院医师需要多看、多练、多问,方能圆满地完成住培任务。科教处马兴老师也嘱咐我们作为全国的首批重症住培医师,一定要争气,一定要下功夫拿下重症这个“硬骨头”。

ICU,张强院长和杨正平主任数十年如一日都会风雨无阻的在早上6点就来到ICU病房,和医护人员一起阅片,讨论治疗方案。当人们还在熟睡时,省医人的“担当”已经在挽救病人的起跑线上了。这种“严谨求实,仁爱奉献”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年青的一代。

在对脓毒性休克的患者教学查房时,我省首批赴鄂医疗队队长、重症医学科孙斌主任给我们说道,重症医学要强调整体评估,要求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医学理论知识全面、临床思维敏捷、临床操作技能娴熟、要掌握最前沿的监测技术及抢救技术。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主要的靶器官在肺部,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累及肺部、肝脏、循环、胃肠道等等体系,应用呼吸机、超声、ECMO、血流动力学、俯卧位通气、血液净化等核心重症技术,使得重症医学理论和评估结果结合,提高对重症患者管理的效率。使我省新冠肺炎零死亡病例,这就是“青海奇迹”。

我们四个学员分别来自不同单位和毕业院校,但我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传统学科是遵循询证医学,从临床表现到发病机制,从发病原因到治疗方案。而重症医学科是“边瞄准边开枪”,必须先救命,先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活下来。面对天天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病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对病情准确判断并处理,对我们住培医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四人从刚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面熟练、掌握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知识储备和心理调整的。我们有个自己的重症小分队微信群,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困难、感受、经验。

住培制度中提出的“一对一”导师制对我们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和一对一指导,学习过程中自备笔记本,将学习过程中心得、遇到的问题、导师提出的疑难案例、最新治疗指南和文献等进行记录并定期让导师指导修正,促进我们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教学查房中许雪侠副主任医师指出,我们在紧急“救命”之后,还需要重视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及出院后管理,她每次在患者出院时反复嘱咐患者每天口服降压药、低盐低脂饮食、适当体育锻炼等;早期康复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预防及改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或延缓向慢重症的转化。她告诉我们,“重症”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打击是“相对绝对化”的,从“身体-心理-经济”,如果我们多说一句话、多对病人提醒一次,病人的依从性或许就会提高,致残率及生活质量将会改善。

陈强主治医师是苏州大学在读博士,他给我们授课时会经常提到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乳酸、淋巴细胞、C 反应蛋 白及肺部影像学等指标的变化以便尽早识别重症患者,这是作为重症医师的第一任务-----“预警”,我们就像查案子一样,要比普通医师更早、更敏锐的发掘患者病情转归的任何线索。治疗方案上要加强会诊质量,对会诊患者病情进行仔细筛查、甄别,完善会诊制度,适当考虑与巡诊相结合。

王皓主治医师是科室的“SCI王子”,他教我们查阅最新国内外文献、解读PubmedTHE LANCETNatureScience Magazine的经典,给我们分享他申请青海省“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科技厅项目的经验。虽然我们英文基础水平很薄弱、都属于“科研“小白”,但王老师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新天地,我们发现原来医学重复性工作的另一面还可以是广阔无垠的科研天地。 

 科室老师们都很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我们都有工资和补助金,但每次去吃饭时都带着我们,夜班也会给我们带水、买炸酱面都给我们加肉。我们四个都是90后,陈玮年纪最小,起初在做腰穿等操作前总会悄悄发微信给我们,让我们在旁边“压阵”,我们总是很有默契的在一边看着谨慎、专心她在顺利退出针芯、滴出脑脊液后悄悄走开。秦明美是个细心、认真的大男孩,他对于病历的书写很重视,ICU病人的病历分析很复杂,他把每个病人的血气、检查结果、影像都分析进去了。他不是在写病历、就是在写病历的路上,所以他的书写病历功底最好。马美是我们的学霸,在住培期间,在北大核心杂志《中华老年医学》发表论文一篇(DOI:10.3760/cma.j.isn.0254-9026.2022.02.000)。

韩振明是我们四个里的“大佬”,他来住培前有几年的重症工作经验,所以他的所有操作都是最好的,特别是插管,不管是可视喉镜下还是普通喉镜的盲查,他基本都是“百发百中”,他总是给我们毫无保留的讲解操作原理以及我们可能会踩到的雷,我们都熟记于心。第二天老师说你们悟性真高,一点就会。其实奥妙在这里。哈哈。           还有很多优秀的带教老师和护理老师,你们每一位医护老师都是重症C位之路上的孤勇者。我们每一次的腰穿、插管、深静脉等操作,每一位患者的转归都离不开大家的点滴帮助。为我们的老师点赞!在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四位学员在ICU快乐的成长着、进步着,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如前辈们一样,成为终极大咖!祝福我们! 

最后借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新冠肺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教授的肺腑之言“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患者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重症医生的使命”。向所有努力走向重症C位之路上的每一位孤勇者致敬 !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