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2017年住培高峰论坛|基层基地如何建设?听听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的经验

时间:2017-10-18 14:58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住培宣传办公室供稿,通讯员:王荣英 通讯员:张嘉桐

       21世纪的医疗已从单纯的治病向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因此兼顾预防、保健、质疗、康复一体的、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全科医学必然成为医疗改革的首选。

  自2011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1】23号《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及医疗模式转变的序幕。现阶段国内全科临床基地建设逐步趋向正轨,基层社区基地进步不大,这主要与社区基地师资医疗能力、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全科医师的需求、高水平全科师资集中于临床基地、基层全科师资匮乏、临床基地和社区实践基地脱节和基层培训基地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关。现阶段,全科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基层实践基地的建设。那怎样才能建立合格的基层实践基地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祝墡珠教授在2017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之全科医师分论坛讲授的“临床基地手拉手基层基地建设”对各个全科基地管理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祝墡珠教授作专题报告

  祝墡珠教授讲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2013年开启了“中山—潍坊”基层全科门诊教学体系建设,以大学—医院—社区手拉手联动形式创立规范、完善的教学与评估体系,具体做法是:十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签约,建立全科临床教学与培训基地,冠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临床教学与培训基地”,目的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医院全科医学科为依托,临床为抓手,培养一批优秀的社区全科师资同时开展相关科研活动。这种“临床基地手拉手基层基地建设”内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方面,首先要强化理论及临床技能培训,不仅要加强全科规培学员的全科理念建设,对于许多社区医生更要加强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其次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全科基层教学模式训练,通过这个模式创建基层全科示范诊所,从而构建基层全科教学门诊体系。构建这个体系需要三个步骤,一是建立大学本科临床教学基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本科生加入全科队伍中,复旦大学医学院将全科医学纳入本科学习的必修课,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为大学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需要讲解全科医学概论,要同医学院教师共同备课,并进行试讲,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再向学生授课。二是创建基层全科示范诊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祝墡珠工作室”的成立,其目的是共建社区医教研发展的平台,开展高校-基层卫生领域合作的新模式。今年工作室将展开对浦东区社区师资为期两年的培训,培养全科师资队伍。三是开展“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是只和老人签约,而是全家老小都要签约,真正做到全家签约,还必须做到50%首诊社区,签约量的提升,增加了社区就诊率,推进了社区医疗工作,医疗工作的提高也带动了师资能力的提升。

  二、在临床方面,在教学的同时,通过医疗进行了双向转诊,提供以人为中心的持续性服务,基层医院无法解决,先转到中山医院的全科医学科,70%的就可以在全科解决,其余转到相应的专科,实现全科—其他专科、医院—基层的“无缝式”持续性医疗服务。

  三、在师资方面,如何在社区实践基地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储备基层优秀青年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指有着科研能力,还应熟练掌握全科临床技能和临床教学能力,立足于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应用型与学术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培养基层卫生服务适宜人才,创建社区优秀团队。

  四、在科研方面,以申报课题项目为例,先鼓励基层全科医师参与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各项课题,而后逐渐帮助他们独立申报科研课题,帮助他们完成课题并帮助他们修改论文,协助发表于核心期刊。鼓励社区医生参编各类书籍,参与编写讨论,在参与课题申报、论文、书籍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在成长中进步。

  大学—医院—社区心连心,手拉手,团结一致把劲儿往一处使,才能真正建立起社区全科师资培养模式,在临床活动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医教研不断的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优秀全科师资队伍,才能建立合格的基层实践基地,有了合格的基层实践基地,才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并投身于基层医疗服务的大军中,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卫生院,造福百姓,造福国家。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