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我要高歌 为生命喜悦

时间:2017-10-24 13:44 来源:甘肃省 作者:王永杰 通讯员:汪宏晶

为了危难中的孩子,砖瓦泥石之下的母亲用乳汁延续了孩子的生命;为了年幼的学生,淳朴美丽的女教师,在危机之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英雄的壮举谱写了爱的赞歌;为了病魔中的患者,最美医生,生前以精湛的医术解除病痛,生后仍然用高尚无私的捐献行为诠释着“救死扶伤” 的誓言……为了生命,我们不屈不挠;为了生命,我们一如既往。因为生命可贵,可贵的生命需要呵护,值得我们喜悦。

小小的蚂蚁,墙角的枫藤,这些毫不起眼的动植物都不忍生命的白白消逝,努力争取享受生命的喜悦,进行着不屈的抗争。我们,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又岂能漠视生命的存在。但生命终究由大自然孕育而生,是艰难危险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会使生命夭折。就生命个体而言,更显得微小单薄,很容易受到伤害。不消说人类面临疾病、横祸等威胁。

不幸的遭遇面前,是谁,战斗在生和死的边缘,冲锋在血与泪的界限;又是谁,每天,把简单和平凡演绎成无数个精彩,慰藉着忧伤的心灵——那是我们的医生。

在那个高远而纯净、绵密而灵逸的初秋之际,即20159月,我也由一名医学生“蜕变”成了一位全科住培医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生涯。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住培生活已将至一年。今日,我可以选择从特殊的“局内人”位置看待这段时间中那些让我永生难忘的精彩瞬间。说到此,不得不提及我的恩师——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张可老师,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位让人尊重并愿意歌颂的人都是有原因的,就如我现在将要写的这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外科医生一样。他是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没有三尺讲台,他却依然将人类赋予老师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从门诊患者的接诊到住院病人的查房再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每一次他都身体力行。他对医学的定位是:“不要抱怨、即兴发问、勤于统计、笔耕不辍、勇于求变”,无数次用这些词来教导我们,给我们讲述深奥浩瀚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教给我们人间真善美的道理。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我跟他在急诊科值班,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穿”一根钢索,被工友们匆匆抬了进来,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指标一切正常。一名护士用大剪刀剪开了他的衣裤,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他一番,试图尽快理清头绪,我发现,钢索横穿他的下腹部,使其难以平卧,身上再没有其他明显的伤口。


他头脑还算清醒,却很害怕,恐怕在他眼里,我要比钢索恐怖多了。“我没事”,他一再强调,“我很好,真的没事”。就在这时,张老师赶到了抢救室,当他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脸色凝重了起来,快步走到床旁,询问受伤情况,孩子自己说不清,转而问旁边的工友,工友也一脸茫然。

时间不再容许继续追问下去了。他告诉孩子说:“别担心,待会做个小手术,把它拔出来就没事了”。紧接着向其工友交代了病情并让联系家属。而张老师迅速拨打119求助,很快119的人员赶来,眼睁睁的看着被钢索控制的患者,他们束手无策,无奈之下的张老师,让工友从工地上拿来了切割机,随之抢救室里便响起嗡嗡的声音,张老师指挥着开始切割钢索,因切割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整个过程中我一直用冷水浇灌靠近伤口的部分,以免热传导进一步损伤周围皮肤及组织。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前后钢索共切去1米多,终于没有刚来时那么恐怖了,患者勉强可以平卧。此刻从患者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对医生信赖和对生命的希冀。

推车在楼道中疾驰而过,轮子发出沙沙的响声,输液袋在半空中摇曳着,有人将门打开,方便我们通过。手术室内,麻醉师为他注入了麻醉剂。一切按术前拟定的方案进行着,张老师一边用锤子敲击钢筋,一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知道敲击了多少次,第一根被缓缓地拔了出来,接着,第二根、第三根……第七根,张老师的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护士们调侃道:“你们那里是医生,你们是优秀的匠人”。张老师回笑:“手术才要开始”。接下来迅速开腹,探查发现膀胱、直肠穿透伤,急请泌尿科和肛肠科医师前来协助,依次修补损伤的脏器。术程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第二天清晨,等患者父母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脱离危险。父母从孩子工友嘴里了解到孩子当时的情况。孩子的爸爸前来对张老师说:“谢谢,可只有一句‘谢谢’,怎么能回报你们的大恩大德,你们真是上帝派来拯救我孩子的天使”。张老师平静的回应:“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着,而张老师的生活都一如既往地穿梭在每个病房,看到了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看到了他一颗一心为病人的责任心。谦和的谈吐,微笑的言语,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机智的决定,受到了许多医患家属的一致好评,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有幸参与急诊生活的初学者,不单单是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审视与思考。

急诊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在这里,生死逆转有时只是瞬间之事。从踏上医学之路的第一天起,张老师就告诉我医学的永恒困惑——不确定性。患者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不确定性的煎熬中,医生更多的时候应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恐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笔已至此,我突然想到了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在今后的医学生涯中,我们应用一颗仁爱之心编制一条文明的生命之河,诉说出生命的真谛。

医者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回顾每一位医生的心路历程,是感动,也是理解,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与喜悦。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