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关注病,关注病人,还是关注人?

时间:2017-12-31 09:33 来源:河北省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级定向全科住培学员 刘坤 通讯员:师琳婧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医生扮演着治病救人的角色,以前我也这么认为:医生就是一种救死扶伤的职业,但通过今年在全科医疗科的轮转培训,深入的学习了全科医学以及全科思维,通过参加全科医疗科组织的医学人文、医学心理以及医患沟通等系列培训,我深刻的意识到: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养,同时也指引着我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如何诠释医生这一独具仁术与仁心的角色。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只关注患者所患疾病,忽略了他们这些集中了社会角色,情感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以及精神心理变化等各种信息的整体。记得曾经一个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刚住院就追着问我:“大夫,我这病能好吗,会加重吗,好了之后会复发吗?”我说:“要完善一下检查和化验来进一步明确病情,目前您的情况还算稳定,有什么情况咱们及时沟通。”随后每天查房她都会问我和刚入院同样的问题:”大夫,我还会加重吗,还能好吗,会复发吗……”尽管每次我都会跟他讲清楚病情,但并没有效果。治疗一段时间后主任指示可以出院,她瞪大了双眼一边说着,一边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行不行,还不能出院,我先不出院,再住几天,我不出院……”主任一脸茫然的说:“好吧,那就再观察两天。”大多数患者都是想早出院,可她为什么坚持要多住几天?这时我想到了当时在全科医疗科培训时主任强调最多的一句话: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更要关注患者这个整体,要考虑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把全科思维运用到工作中的每时每刻。关注他的社会角色及人生经历,努力走进患者的心理世界,要用全科思维武装自己的大脑。于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她进行了一次友好而又融洽的谈话。通过和她的沟通了解到,她的母亲曾经也得过脑梗死,治疗一段时间好转,出院没几天就又加重再次如院,后来恢复的很好,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终于,这位患者迟迟不肯出院的原因终于浮出水面,她怕自己和她的母亲一样出院后会再次加重。“您和您的母亲病情不一样,你们俩的身体条件也不一样,而且为什么不想想自己会越来越好呢,干嘛老往坏处想?”“我这个人就是爱钻牛角尖,住院这几天就老想我母亲的病情,然后又想到我自己,越想越害怕,越想陷得越深,但是您这么一说我有点想明白了,嘿嘿,要不我出院吧,哈哈哈……”在一旁的丈夫也不由得笑了起来。看到她的丈夫我突然想到,如果只是我今天这样简单开导她几句,回家后她这爱钻牛角尖的性格估计还会胡思乱想,既然同处于一个家庭,也应该让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进来,于是我对她的丈夫说:“您也别光顾着笑,回去之后要多和她交流,及时纠正她的不客观的想法,这样对她,对您,对整个家庭都是很有益处的。”出院那天我问她:“知道回家之后该怎么做吗”“知道知道,定期复查,做好该做的事,积极乐观,向前看。”听到她说出这样的话,真是由衷的替她高兴,同时也感到曾经一次次的和她话疗到口干舌燥也是值得的。所以,病只是病人的一部分,我们要善于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思维模式来治疗病人这个整体,这种思维模式所包含的整体观、全人观、全家庭观不仅能扩大医生思维的宽度,更能够让患者得到更加长远的获益。

       关注病人这个整体的同时,更要关注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以及所拥有的权利。一天下午,一位50多岁的患者缓缓走进办公室,手上还输着液,旁边的老伴手里拿着一根铁棍,支着没有输完的液体。“请问谁是管我们x床的医生啊,我咨询一下费用的问题。”还没等医生回答,他输着液的手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你们这是要干啥!一天就给我干掉了8000块钱,你们怎么不吃了我,吃了我得了!”由于太过用力,输液的针头被拔了出来,血顺着手滴到了地上。“老大爷,您有话慢慢说,先别着急,别生气。”“什么慢慢说,再慢点我的钱就让你们抢光了,来的时候我就想简单输输液,你看看你们,乱七八糟的费用一大堆,你们这是要干啥!”事后了解到,这位患者来住院的目的就是想简单输液治疗,但由于没有及时与医生沟通,导致医生按照常规的住院流程给患者用了疗效较好但价格也相对较高的药,又完善了相关检查和化验,一天之内诊治费用超过了患者的预测使其不满。这也是在我轮转各专科过程中导致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大多数医生往往只是看到了患者的病,需要什么检查和化验,那种药效果最好,而忽略了他们的就医心理、家庭条件、社会角色等。这让我想起了全科医疗科主任常常教育我们的话: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在尽量满足患者要求的基础上,在综合了患者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以及人格,使得患者在医院期间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有自主权的,是有存在感的。

       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写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吴孟超院士也曾说“医学是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面对月新日异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病人虽然患了病,但终究他是人,人是有温度的,机器取代不了人。医生要善于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病,关注病人,更应该关注人。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