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江苏省

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月青年医师讲座

时间:2018-03-02 14:31 来源:江苏省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育处 通讯员:颜红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81月份青年医师系列讲座回顾

 

 

医学影像科李海歌主任主讲

《乳腺癌的影像诊断》

李海歌主任向大家介绍了乳腺病变的影像学检查(X线摄影:钼靶 、超声 、MRICT)、如何写好乳腺影像报告、乳腺构成分型应该如何描述、乳房的构成、各征象的病理基础、恶性钙化的病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大量的影像资料向大家介绍了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微浸润性癌、原位癌伴微浸润、浸润性癌的影像学特征,指出临床乳腺检查、影像评估、活检三重评估是乳腺诊断的标准。她强调: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一直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MRI可作为重要的补充工具,定量分析更加有助于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尽管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但其病死率却在下降,基于人群的乳腺癌X线摄影筛查,其筛查降低病死率较之带来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风险而言,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内分泌科丁大法主治医师主讲

《粪菌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

丁大法老师讲课的内容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粪菌移植(FMT),它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对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肠道菌群可通过其基因、中间产物、代谢活力来影响人体的代谢、免疫等方面,如肥胖与糖尿病。丁大法老师从肠道菌群认知概况及其个体差异性、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以肠道菌群为靶标的治疗策略三个方面讲述了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目前,粪菌移植已成功治疗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结肠炎,下一步将尝试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人类对肠道菌群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而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必将成为未来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与糖尿病)的新靶点。


 

骨科王云华副主任主讲

《骨关节炎治疗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改变,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是一种生物力学改建过程,而不是由于年龄和损伤所致的不可逆转的表现,是可以阻止、改善或治疗的。王云华副主任从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发病状况、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述,重点讲述了骨关节炎的金字塔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医生应当综合考虑病人的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检验医学中心陈炜钢老师主讲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促进学科共同发展》

为了加强医技部门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与合作,特别邀请了检验医学中心的陈炜钢老师从幕后走向台前,与临床医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从“什么是检验与临床沟通”、“沟通的一般流程”、“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内容”四个方面展开,通过一些案例将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检验与临床加强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检验项目开具的合理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可以促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心血管中心张博晴副主任医师主讲

《胸痛中心关于急诊胸痛诊治流程的优化》

张博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急性胸痛的早期快速甄别及处理原则、胸痛中心成立的必要性、南医大二附院胸痛中心的概况以及对急诊胸痛诊治流程优化的思考。南医大二附院胸痛中心由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急诊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CCU病房、介入导管室、外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组成。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和不断优化诊治流程,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缩短救治时间,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心血管内科朱舒舒副主任医师主讲

《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朱舒舒老师的讲座内容为肺高血压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肺高血压的概述、诊断、评估、治疗四个方面。肺动脉高压(PH)是指在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检查(RHC)测得平均肺动脉压(PAPm)≥25mmHg。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指一组血流动力学上表现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PAWP≤15mmHg,PVR>3 Wood Units),同时又缺乏其他导致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如肺部疾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其他少见疾病。肺高压的诊断金标准是“右心导管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处理与基础治疗、针对PAH发病机制的药物治疗、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竞生主任医师主讲

《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应用》

吴竞生老师的讲课内容涵盖了易栓症的定义与分类、DVT患者抗凝蛋白缺乏发生率、遗传性易栓症临床表现、易栓症筛查、筛选与确诊试验、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AT在肝素抗凝监测中的意义、获得性AT缺陷、FDP/D-D检测的临床应用等内容。抗凝血酶缺乏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由AT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大多伴有家族史。手术、创伤和感染为先天性AT Ⅲ缺乏症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因此早发现并对先天性AT Ⅲ缺乏症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


20181月份的青年医师讲座共有715人次参加,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获得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教育处

                                               201828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