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师的日记,写下了这些内容

时间:2019-02-27 13:52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讯员:于渊宁

  

       作为住院医师,我能为患者做点什么


  

  

       除了督促治疗、执行医嘱、管好病人,精神科住院医师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年轻住院医师刘丽君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4周时间里,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以及她作为主管医生探索如何拉近和患者距离,走进患者内心世界的方法。本文摘录了她的部分日记,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2018年11月01日

  

  我的新病人

  

  新入院的病人A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II型患者,青年男性,已婚,一流大学硕士毕业,世界500强企业职员。病程1年多,两次抑郁发作、一次轻躁狂发作。有过自杀尝试。在家人强烈劝说下住院。近一年工作完成水平明显下降,请假时间超过一个月。

  

  患者的症状很典型,诊断没有特殊困难。他的治疗史简单:首发抑郁使用米氮平足量足疗程完全缓解,遵医嘱停药。之后出现持续3个月轻躁狂,未治疗,自发完全缓解。2个月前再发抑郁,自行再次服用米氮平足量一个月,无改善,伴自杀观念,入院。

  

  入院后制定的治疗方案:心境稳定剂——拉莫三嗪;抗抑郁药——来士普;辅助睡眠药物。

  

  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健康宣教上,目的是改善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他以后的复发风险。

  

  今天是A入院第二天,查房时患者表现出轻中度的迟缓,反应较慢。我解释了病房的医生查房方式,会谈的时间和频率,病房的基本设置。详细评估了患者的自杀风险,属于高度风险。我交代患者父亲24小时陪护,本周不允许外出,并和护士交班。不强迫患者参加病房活动。

  

  上午10点左右,A敲了敲护士站玻璃找我,他看起来有些不安。

  

  A:我刚洗了澡,没事儿吧?

  

  我:嗯?

  

  A(迟疑地):因为,早上抽了血,是可以洗澡的吗?

  

  我看着这个一米八的大男孩,认真地说:“没关系的。注意多穿点不要感冒了。”

  

  2018年11月02日 解释服药情况

  

  今天查房,A提出来想知道自己吃药的信息。这是一个主动的表示。我感到高兴。

  

  不同的人对治疗的态度不一样,有的完全交给医生,你给什么药我吃什么药,完全不关心吃的是什么药;有的人则对每一份药物说明书读得比医生还要仔细,甚至对相关教材和文献比医生涉猎还要广。我比较怕后者。

  

  下午我把他服药情况打出来,并做了简单的解释。

  

  A进一步询问诊断什么病,我问他自己的理解。A回答:“就是抑郁症吧,我觉得,之前的医生这么说。”

  

  考虑到双相这个诊断比抑郁症更加让人难以接受,我并不打算在第一周解释诊断。等他抑郁好转一些,脑子跟得上以后,我打算从症状的认识开始跟他谈疾病。于是我告诉他:“我们还需要搜集足够的信息来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情况。这段时间我会反复和你来一起了解你这一年来的情况。最终诊断会由我、我的上级医生还有主任医师查房后确定,我再告诉你。”

  

  A表示接受。我另外打印了32项轻躁狂量表和情感障碍量表,让A填完后交给我。这也为我后续根据症状分析诊断结果做一个铺垫。

  

  2018年11月6日 “你不是一个人”

  

  今天主要和A聊了聊住院的感受,对环境的适应情况,A抱怨人多且杂,晚上打呼噜的多,影响休息。

  

  A:病房的活动太幼稚了。

  

  我:工娱治疗还没有办法满足各个文化程度和背景的患者需求。

  

  A感觉在病房比在家放松一些,周围都是病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他说医生护士都很好。情绪仍然低落,容易被别人影响,无助感和绝望感会不时地侵入,仍然有轻生的念头,频率比之前少了很多,偶尔想一想。

  

  A提出来希望了解一些其他人的经历。我将编辑寄给我的《城市画报》2018年7月刊找出来给他,精神疾病特辑刚好访谈了年轻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时将《健康报》2018年3月23日心理导刊打印出来给他,上面有我在另一个病房和师妹一起,对一个年轻双相患者做的一次访谈报道。

  

  把这两份材料给他后,我也感到轻松了一些。同样经历的人的讲述会给他减少一些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会使他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知道正在经历折磨的不是他一个人。

  

  2018年11月8日

  

  心境图

  

  今天的任务是帮助A了解自己的症状。方法是画心境图。上一次画心境图还是一年前了,生疏了。心境图采用情绪打分制:0分为情绪最低,5分为正常,10分为情绪最高涨的状态。

  

  画心境图通常耗时比较长,因此和A约在了下午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我准备了两张A4纸、两支笔,一人一份。如果A需要也可以自己动手画。准备画图之前,我做了简单的解释:“我们需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了解你过去一年的状态,有些问题我会反复地询问和确认,为的是了解不同的时间段你的状态,获得对你最详细全面的了解。我会根据需要再向你的家人收集信息。我会在纸上画心境图,你也可以自己跟着画。”

  

  画完A过去一年的心境图之后,我又用手机画了一个简版,并结合之前让A填写的32项轻躁狂量表、情感障碍量表,对轻躁狂那一段时间的状况进行了反复确认。

  

  2018年11月12日

  

  告知诊断

  

  今天A开始追问诊断。我预计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了,就很直接地告诉他属于双相障碍,II型。但是,他看起来还是受到了打击。沉默了一会儿。

  

  A:感觉就像是被宣判了一样。

  

  我:我也感觉自己像在宣判一样。

  

  A:我那段时间怎么就算轻躁狂了呢?就凭那3个月就诊断双相吗?

  

  这让我感到很受挫。原本以为在做了那么多的铺垫之后,这个诊断会让A容易接受一些。但是,毕竟这是一个人人生中重大的事件啊,会给生活带来许多的改变,A这样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2018年11月14日

  

  阅读书籍

  

  今天A问我有没有书可以推荐给他读。我推荐了《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我自己有一本,可以借给他。

  

  A住院近两周,抑郁明显见好转,没有明显的药物副反应。自杀观念基本没有了。我允许他在家属陪伴下外出活动。

  

  2018年11月16日

  

  家谱图

  

  A这几天愿意聊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常问我这个病和遗传有没有关系?和性格有没有关系?和工作压力有没有关系?

  

  其实生物学因素要在致病原因中占更大一些比重。A的母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药维持,社会功能还不错。A入院之后,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他谈这个话题。有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家庭关系和压力会很不一样。

  

  我打算借此机会,通过画家谱图来了解他的家庭资源。

  

  我想帮助A从家庭的方面去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性格的形成,也帮助我评估A的家庭支持情况、有利的康复资源。

  

  我听着A聊他的家人,有令其苦恼的家人,也有让他钦佩和仰慕的家人,也有早些年不能理解而如今更深入地了解了的家人。有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使我感动。

  

  总体来看,家庭是他非常有利的康复资源。

  

  2018年11月21日

  

  一个又一个担忧

  

  A说我借他的那本书,他读了一半了。这一周和病友交流多了,听病友讲自己的经历,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慢慢接受自己就是这个病,需要服药。但是对长期服药觉得很难接受,也有很强烈的病耻感,朋友同事都在问自己的情况,之前选择不回消息,接下来不知道怎么应对,想到要回去工作,情绪就变得不好。还有工作上以后怎么调整?和爱人打算要孩子,是不是会有影响?

  

  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不过A的视角已经朝向未来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些疑问我也不是全部都能给他最佳答案或者方法。因为很多问题根本也没有标准答案。

  

  我同他反复强调的是:了解双相的基本治疗原则,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这是对减少复发、减少住院来说,最最重要的一件事。

  

  2018年11月28日

  

  可以出院了

  

  这一周A的状态看起来不错,拉莫三嗪加到了100mg/日,艾司西酞普兰20mg/日,以及辅助睡眠药物。没有药物副反应。各项化验指标都非常正常。

  

  谈话气氛比之前轻松许多,我的健康宣教任务已经完成。谈话内容则交给A来决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有时候A会说:“医生你把我调到轻躁狂状态吧,把那个拉莫三嗪停了吧。那种感觉就像是任督二脉被打通了。我要轻躁!”我笑得肚子痛。然后他又挠挠头,说:“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躁了还得抑郁,还是算了。”

  

  A:你说我就喜欢C位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怎么样能一直在C位呢?我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自己内心没有一个评价系统,别人说什么很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像需要别人定义。

  

  我:这个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了啊。把这些问题打包好,出院后去做心理治疗吧。

  

  A:我都不想出院了,每天早上唱歌读书、下下棋、聊聊天,不想出院了。

  

  我:看来好得差不多了,赶紧出院吧。把书还给我啊!

  

  A:还你书,我都看完了。

  

  后记

  

  刚入科时,我也很发愁,除了“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吃药有没有不舒服?”我每天还能和病人聊什么?

  

  如果有一个攻略,告诉我每天和病人聊什么就好了。不会有这样的攻略。因为,每个病人都太不一样了。

  

  当然对于某一种疾病,很多内容是一样,但是怎么根据病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谈话方式、重点内容,还是谈话的时机的把握,都需要不断地思考。

  

  同时,影响患者疾病结局的因素实在太多,医生作为各种力量角力的一方,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真是一个谜。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帮助到你和你的病人。

  

  (本文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刘丽君

  

  转自健康报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