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心有所医

时间:2019-07-24 13:22 来源:浙江省 作者: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鲁怡巧 通讯员:高圆丽


我是一名超声科医生。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当初不选择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莞尔一笑,事实上很多选择并不复杂,不为什么只是喜欢。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培二年级的学员,从临床岗位回到超声科也有近一年时间。每天我做最多的事就是连续地扫查病人,问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哪里不舒服?我时常暗嘲自己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人,一旦坐下,便半天不挪丝毫。也正因为如此,我曾经被一位病人这样调侃过:每天干着同样的活,重复者同样的动作,你不无聊吗?然而我的答案始终如一,都是那句只是喜欢。

也正是怀揣着这份喜欢,两年的培时光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在这两年的时光里我犯错过,懈怠过,也迷茫过,却始终未曾止步。

犹记得去年的那个夏天,身处临床的我还在日夜准备着一份分享病例。那是我曾在急诊科轮转时经手的病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突发气急”入院,自述肺大泡病史,结合胸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我的第一方向考虑肺大泡破裂引起的气胸,然而事情并非如此,通过阅览后续的胸部CT图像,我才幡然醒悟。

巨型肺大泡,这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名词,出现在了我的眼帘。对于一名影像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肺大泡并不陌生,可是巨型肺大泡我确是平生所见第一例。没错,患者如此的气急并不是源于肺大泡的破裂,而是因为巨型肺大泡所伴发的感染引起的。

就在那天,漫漫黑夜伴随着失意,浓浓的挫败感充斥了我的身心,也着实给了自己一记当头闷棍。而后我花了多日时间来查阅文献以及资料,寻找着巨型肺大泡及气胸的同异之处,才发现这一诊断并不困难。其实从当时的胸片以及辅检来看,种种迹象都映射着巨型肺大泡的诊断,但却一一被我忽略了。从那以后我痛定思痛,凡事多留个心眼,多问几遍为什么,不轻易的给病人盖上诊断的印章。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临床离不开影像,影像更离不开临床。

此刻,我安安静静的坐在科室的一角,看着它从白天的熙熙攘攘慢慢回归平静,黑夜已然降临。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下班后留在这里的感觉,一个人安静地查阅着近期的疑难病例,思考着所见所得。脑海里来回放映着某一天某一病人的名字:…不知前几天那个病人的穿刺结果出来了吗?手术是否做了?病理结果又是什么?昨天关注的病人有没有做进一步的检查?今天那个病人的血结果如何,为什么我看到的声像图会是如此?眼前的手指不自觉地跟着大脑转动,嗒嗒嗒的在电脑的工作站、海泰系统以及查询台里敲击着这些病人的名字,直到这些病人入院至今的整个诊疗过程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回顾起自己的诊断报告,思索着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和特异性,从中寻找着哪些我还能有所提升,下一次我能做更好的地方。直到看完这些,我才能放下心坦然地背起包离开医院。

培是一个从理论到实战的过程,对我来说并不简单。超声科医生需要承担着独立操作、独立诊断的重担,它既没有临床的一个组管床,也没有放射科的上级审核。所幸的是,对我而言,培带来的收获以及满足远胜这份重担,如今如果你问我什么最满足?…也许是准确探查到输尿管结石的那一刻最满足,那是一颗多么璀璨的“钻石”;也许是细微探查着胎儿从头到脚的的每一个结构最为满足,看着它在狭小空间里打着哈欠的模样,甚是可爱;也许是探查结束未见明显异常的那一刻最为满足,衷心祝愿着每一位病人身体健康。

而这一切,都源于培基地的专业培养。一直以来我都很感谢培基地所给我带来的资源,在这里有着规范化管理的技能中心,提供了内外科基本操作器械以及超声模拟训练系统;在这里也有着一定数量的病种,让我能从病人的入院跟踪到他的出院。使我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慢慢成长为现在的可以独立上机的培学员。在这两年里,我去过很多医院,听过各种我所感兴趣的讲座,那些手机里存满的病例时时刻刻都提醒着我——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只要心有所医,其实任何一处有病人的地方,都是你的培基地,面对这份追求,我将继续昂步向前永不止步……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