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关于奉献 关乎信仰

时间:2019-12-30 08:13 来源:上海市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7级博士生党支部 通讯员:任羿诚

                     

                          关于奉献    关乎信仰

                             记华山医院张斯为教授二三事


迎新中国70周年,讲新华山70人和事

                                                右二为张斯为教授

 

 初见张斯为教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步履坚定、精神矍铄,温和地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我刚去看了一个病人,我们开始座谈吧。”没有过多的寒暄,明快的节奏丝毫不输年轻人。张斯为教授从医40多年,德艺双薪,深受病人的欢迎与爱戴。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张教授也积极做好带教老师的工作,同样受到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喜欢与好评。近几年作为华山医院教学督导组成员,身体力行,认真做好每一次教育处安排的督导项目,做到一丝不苟,完美无缺。

 

 

 

刚进华山医院的张斯为教授

 

是医生这个职业选择了我

 

张斯为教授出生于1950年,在那个年代,医生就是奉献关爱的代名词。小时候,张斯为就喜欢跟着村里医生跑来跑去,成为医生得力的小助手,她说,每次帮助一个患者,内心都感到特别满足。长大后,张斯为如愿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帮助乡亲们看病、针灸等。1973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她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进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78年毕业后,留在华山医院工作。当时的华山医院尚未精细分科,一名内科医生需要掌握血液、呼吸、消化、心内等全部的知识,熟悉相关疾病诊疗。当时的住院医师每天工作12小时,每星期只能回家1次,在艰苦而又严格的条件下,张斯为教授完成了8年的大内科轮转,对各个内科的疾病从熟悉到精通,这为她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张斯为教授进入呼吸科工作,那时的呼吸科以哮喘病诊治为特色,在科主任诸君龙教授的指导下,张斯为从各地收集哮喘致病原,并在显微镜下逐一研究,力求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办法。

当时,纤维支气管镜尚未在华山医院开展,年轻的张斯为教授带着一股闯劲,率先开展纤支镜检查,一例、两例、三例……渐渐的,华山医院的纤支镜检查从无到有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上海一个重要的诊疗和学习基地。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张斯为教授凭借扎实的内科基本功以及对于新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为华山医院呼吸科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采访时,张教授戏言,不是我选择了医生,是医生这个职业选择了我。我们想,能拥有张斯为教授这样一位纯粹、有想法、有拼劲、乐于奉献的医生,应该是医疗行业的幸运吧。



我觉得很满足

说起从医四十年最深的感触,张教授提到最多的字是“满足”。刚进入华山医院工作时,张教授住在医院宿舍里。1981年成家以后,张教授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她的先生是上海医学院的老师,住在上医宿舍,他们年幼的孩子住在姥爷家。每个星期1次的团聚,是这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当时哪有房子,没有的,老一辈的教授们,比如翁心华教授,也就住八九平方米的房子。”等到1986年分房子时,张教授一家终于有了一间8平方米的屋子。“当时开心得不得了,终于有自己的房子了,那时候房子有三米多高,我把房子分为上下两层,楼上睡觉,楼下生活,感觉非常幸福。”“我现在真的非常满足,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富裕。”

提及就医环境,张教授也颇为感慨,作为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从全国各地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当时华山医院人山人海,哪有什么空调,冬天有个炉子,夏天有个扇子,就很不错了。”

在呼吸科这么多年,张教授也见证了呼吸科从哮喘病起步,到纤支镜、右心导管、肺癌治疗、基因检测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是有张教授这样一批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老教授的引领,华山医院呼吸科才得以壮大、腾飞。

 

病人好,我就很开心

医者仁心,在如何对病人好这件事情上,张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有一次在医院里,张教授偶然间听说一个27岁的年轻人病危,忍不住跟上去追问,原来,这个病人因为进食后腹痛入院,查出消化道出血,开刀后出血未止。张教授立刻想到相关领域的几位专家,并将专家的联系方式提供给主治医生,让他请求会诊,在多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医生不是全能的,有一个人会诊,就多一个方案,这是对病人负责。”后来听说患者好了,张教授很开心,尽管病人并不知道张教授。“但我觉得,只要病人好,我就很开心,不一定要让病人知道。”

在张教授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和病人做朋友”“以真心换真心是张教授一直坚持的原则,几十年来,张教授没有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关于如何与患者沟通,张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深刻体悟,你和病人讲话要有人情味,不要高高在上,不要讲官话,你要把患者当成家人、亲人去考虑问题。我想,唯有拥有这份正直、真诚、豁达和睿智的品格,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治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病走出会议室,已经是傍晚时分。目送张教授远去,继续回到病房为患者诊治,不由心生感慨。医生就是这样一个职业,纯粹又高尚,但代价可能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信仰和奉献,是每个人嘴上都会讲的事情,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和坚持,或许就是合格医生和伟大医生的区别。愿我们每个人都像张教授一样,不忘初心,负重前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讲述人2017级博士生党支部 李思辰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